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第182课:薛令之与“廉村“的由来
作者:王冬老师廉洁课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09-04     信息来源:      阅读次数: 【关闭】

王子曰:因为一个人的操守,其所居村被称为“廉村”,村中小溪称为“廉溪”,所居处山岭称为“廉岭”。唐代薛令之生前生活清贫,身后却为家乡福安留下了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。开闽第一进士,为官时餐饭吃苜蓿,辞官后步行回乡的传说为其事迹增添了传奇。

薛令之(683-756),字君珍,号明月先生,福建长溪西乡石矶津(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)人,是唐代福建(时称建安郡)首位进士,开元年间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读,与贺知章一起教导太子读书。辞官归隐后迁居厦门岛,是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之一。

薛令之出生于官宦人家,但到他这代家道中落。他聪明好学,极具诗才,曾在灵岩山腰的草堂苦读,自述“家贫耽学人争笑。”说的是当时的福建缺少读书风气,自己奋发读书备考受到邻人讥笑,但他无惧讥笑,在《草堂吟》诗中发出“吾闻韩信与苏秦,独步谁知是英俊?一朝得遇圣明君,腰间各佩黄金印。男儿立志须稽古,莫厌灯前读书苦。"的豪迈宣言。

武则天神龙二年(706)23岁的薛令之高中进士,被称"文破八闽之荒",这是自隋大业二年(606)开科取士整整100年来,福建人第一次获此殊荣。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左补阙,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。当时奸相李林甫擅权误国,民怨沸腾,薛令之对其所作所为非常愤慨。因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不睦,薛令之也备受排挤。有一次,玄宗命群臣吟《屈轶草》,薛令之于是赋诗一首”托荫生枫庭,曾惊破胆人。头昂朝圣主,心正效忠臣。节义归城下,奸雄遁海滨。纶言为草芥,臣为国家珍。“借着传说中的屈轶草(一种仙草)能指示奸佞的特性,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。

这无疑引发李林甫积怨,于是暗地里压低太子宫中老师的生活标准,耿直的薛令之愤而太子东宫墙上题下《自悼》一诗,揭露出”盘中何所有?苜蓿长阑干。“”只可谋朝夕,何由度岁寒? “,愤懑于身为太子老师,盘中餐居然吃到苜蓿这种用于养马的草料。不巧墙上的诗被前来太子宫的唐玄宗看到,认为薛令之深受重用还乱发牢骚,在墙上提笔写下”啄木嘴距长,凤凰毛羽短。若嫌松桂寒,任逐桑榆暖。“反驳前诗。薛令之心灰意冷,只好"谢病东归",据说是因没有财产雇车,"徒步"回乡(《唐诗纪事》)。回乡前还写信给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,命他也弃官返里,于是父子双双辞官归隐。

薛令之回乡后深居简出,隐居于灵谷草堂,每日钻研经书,读累了就提水浇园,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留下诗篇。回乡时间不长,生活更加窘迫。唐玄宗在京听闻其清贫,也有点悔意,"甚心怜之",于是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,薛令之从来都是酌量领取,从来都不多拿。“玄宗闻其贫,命有司资以岁粟,令之量受之,不肯多取。” (《福安县志》)

至德元年(756),他的学生原太子唐肃宗在灵武即位。翌年九月回到长安,唐肃宗欲召老师薛令之入朝,但薛令之已在数月前病卒,死时家中赤贫。肃宗深为感慨,下旨命其乡曰”廉村“,溪曰”廉溪“,岭为”廉岭“。

薛令之之后,廉村读书之风日隆,唐宋年间出了33名进士,朱熹曾来此讲学留下"为善最乐,读书便佳"的墨宝,廉村人世世代代以 " " 为荣,恪守 " 廉洁自律 " 的祖训,尊崇廉洁之士。

王子曰:薛令之在京为官四十年,为人恭敬、勤俭、仁义、谦让,高尚品德得到同僚们的赞许。从《自悼诗》更是映照出他的清廉情怀。有人评价其因为配给的伙食太差而题诗发牢骚丢官,是格局太小的表现,其实,在他的位置上想改善生活还不是轻而易举,可见他发牢骚正是因为不愿去想歪心思致富“改善“生活,这不正是他甘于清廉的佐证吗?在颠倒的官场,他只想做个正常的官,可惜唐玄宗不再是当初的唐玄宗,轻信佞臣,不再从谏如流,听不进意见了。

“首登皇榜自古八闽无双士,帝赐廉名至今华夏第一村。”,这首对联一定会让人长记薛令之和他的“廉村“。